「观点」八条读书建议
本文转自“商务印书馆”,选自王一川 著《文学理论九讲》,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22年5月。
第一,读一本具体的书或者文章的时候,要知建树、究得失。
要从总体上知晓该书的学术建树和它的贡献、特点、影响、意义等。同时在细节上,细细地琢磨它的治学得失。
第二,取人长、开己窍。
读书的时候,就要想如何取人家的长处,开自己的心窍。
第三,他失九不及己得一。
他人有九条过失,也比不上自己有一条所得,一点收获。他人的得失当然要评点,但自己的建树更为根本。
第四,读人书,想己事。
读书的一个秘诀,就是读人家的书的时候,处处想着自己的事,筹划自己的学问该怎么做。
第五,先梳理、后立说。
提问题可以大胆一点,但论证要小心,所以首先要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。
第六,广读书、小落笔。
一个学者要兴趣爱好广泛,视野开阔。读书要广,视野要宽,但要小处落笔。
第七,读西书、做中学。
要做一个能留下什么东西的题目来,别人再要做的时候就绕不过去的那种,这样才会更有意义。作为中国人,更应实实在在地想到自己的学术发展,研究中国自己的问题,这样才能在学术界立足,赢得中外学者的敬重。
第八,谈空不如做实。
要落到实处,切忌空谈,总结具体实际问题,在读书时细心寻找个人具体的落脚地面。
八条读书建议
王一川
怎样读书的问题,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。这几年我带研究生时采取读书会办法。他们在阅读专业文献时,往往遭遇一些具体问题。我针对这些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思考,得出了一些想法。
你们这一代人在读书中会遇到什么问题,到底应该怎样读书?我觉得你们自己应该认真思考。
第一,读一本具体的书或者文章的时候,要知建树、究得失。
我们要从总体上知晓该书的学术建树和它的贡献、特点、影响、意义等。同时在细节上,细细地琢磨它的治学得失。“得”是它的学术建树,是学术成就,是学术史上的地位。以此为基础,冷静的评判它在治学上的长短。这些对我们正确地选择一条学术道路是有帮助的。读书的时候,要留心地去想,而不要为完成读书的任务而被动读书,要把读书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。
第二,取人长、开己窍。
读书的时候,就要想如何取人家的长处,开自己的心窍。读书的时候,要全力以赴吸取别人的长处,获取宝贵的学术灵感。我们要时刻准备着,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每一滴宝贵的学术的养料。我带过的一些学生他们思想活跃,眼光敏锐,这是非常好的。但是有时会走到另一个极端,读每一本书只看到它的缺点。这一方面怎么不行,那一点怎么不对。聊起来时,觉得他眼光很高。但一落到实处,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,空对空,没法找到自己的学术立足点。所以,冷静地发现他人著述中的缺点和不足,善于发现前人在治学上的漏洞和不足,以寻求突破,这是我们青年学子一个很重要的学术心态。但在另一方面,如果仅仅满足于揭别人之短,并以此为荣,就会极大地阻碍和限制自己的发展。所以成功的大学者往往是既沉浸在自己的学术发展天地中,同时又不会轻易放过吸收他人以丰富自己的每一次机会。有时候机遇是不多的,只有时刻准备着的人才能得到它。所以,脑袋里时刻都要有这样一个警觉,才能发现别人的得与失,然后最重要的是开自己的窍。
第三,他失九不及己得一。
这还是接着第二点来的。他人有九条过失,也比不上自己有一条所得,一点收获。我们在读前人的书的时候,会感到不满意。但你不满意别人,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东西才行。我们的青年人往往志向高远,目空一切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这也很正常。但是,要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眼,自己的长处在哪里,自己如何取去锤炼自己的特长,这是很重要的。一个学人如果仅仅满足于一辈子评说别人而不建树,那很难说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学者。他人的得失当然要评点,但自己的建树更为根本。一个成熟的学者应该随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:如果换了我,我会怎么做?我有他做得好吗?他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写出这样的东西来,我能写得好吗?比如说,阿英写的《晚清小说史》今天看来有很多缺点,很多地方没看到。但我在读的时候,就很佩服他在那样的一个条件下写出来这样一本书,了不起。
《修辞论美学: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》
第四,读人书,想己事。
也许这点我说得有点极端了,但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。我认为读书的一个秘诀,就是读人家的书的时候,处处想着自己的事,筹划自己的学问该怎么做。读别人的书时都要想,哪些地方用得上,哪些地方可以丰富自己。所以我提出,“书山有路我为径,学海无涯己作舟”,自己给自己作舟,自己给自己开路。在书山上攀,往学海里遨游。一边读书,一边想自己该怎么治学。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。把别人的书读成自己的了,别人的书也变成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。
第五,先梳理、后立说。
我们要创新,要提出一个论点,要像胡适说的那样“大胆提问,小心求证”。提问题可以大胆一点,但论证要小心。提出一个新的观点,要看前人是不是已经提出来了。如果前人早已经发明了,你再来“发明”,那会被大家笑话的。所以首先要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。我们的创新,应建立在对现有的学术成果的了解和尊重上,不可说大话,要小心谨慎,甚至有时要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所以小心求证求实是很必要的。
第六,广读书、小落笔。
读书破万卷,博览群书,这是很必要的。一个学者要兴趣爱好广泛,视野开阔。读书要广,视野要宽,但要小处落笔。做学问要到小处落笔,将广泛的兴趣沉落到细小问题的追究上。在读书时就要想怎么落到实处,怎么样在小处上见出真功夫来。所以广读小落才会做出真正的学问来。广读广落,听起来很美,但终究会颗粒无收。
《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――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》
第七,读西书、做中学。
这一点是我一再强调的。我们可以多读西方的东西,因为人家毕竟走在前面。现代性,它是原生的,我们是后发的。这是没办法的事。“拿来主义”在今天还是有道理。我们年轻的时候往往很喜欢西方的东西,以做西学为乐为荣。比如说,我这一代人,1980年代我在读书的时候,由于封闭很长一段时间的大门打开了,我们当然会对西方的奇彩异景流连忘返。我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都有这样的特点。但是后来我才明白,我们怎么做都做不过西方。我跟我的研究生们讲,选题最好选中国的,做西方的做不过人家。你若不懂外语,质量就很可疑。
有一个博士生最初要以意大利作家为博士论文。开题时都通过了,但写到后来差几个月就要答辩了,他的导师左思右想最后做出一个重要决断——换题。你不懂意大利文你怎么做意大利作家?我觉得这位导师替学生、也是替学术做了一个正确而明智的选择。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。所以做一个题目要首先自己掂量掂量,可不可以做,值不值得做。当然外文好的做西方的也不是不可以。有一位博士要做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,他到了国外做了一年访问学者,又是外语系教师,我当然支持:“这恰好是你的强项啊!”他把费斯克的所有书都搜集到了,已经做了长时间充分准备。这种情况当然是可以的。
我让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去做现代中国文学问题。我们中国有那么多问题啊,需要你们去解决。你在外国学术链条上加一环,意义充其量是介绍了西方。可是以后随着翻译的发展,你这样的选题就很快会成为被人遗忘的东西。要做一个能留下什么东西的题目来,别人再要做的时候就绕不过去的那种,这样才会更有意义。当然,我觉得打开一个窗口向国人介绍西学进展也是有意义的,但作为中国人,更应实实在在地想到自己的学术发展,研究中国自己的问题,这样才能在学术界立足,赢得中外学者的敬重。你跟着外国学者做西学,人家反而奇怪:你怎么没有自己的问题,老跟在我们的后面?你要有中国体验,要把你的中国体验放进去。而做这些,也是为了研究中国问题做准备。
第八,谈空不如做实。
做文学理论很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端,就是说得多、做得少。想得很开很大,但很少也很难落到实处。关于这一点,我这几年深有体会。为了帮助有些研究生转变思路,我颇费苦心,可以说是苦口婆心、循循善诱地指导。有时候也很着急,免不了要生气,老不开窍怎么行。但好在他们都很争气,经过痛苦的转变,到底还是转过来了。所以,要落到实处,切忌空谈,总结具体实际问题,在读书时细心寻找个人具体的落脚地面。比如说,文本分析和个案应该是最要紧的事。
作者简介
王一川,1959年生,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。著有《中国形象诗学》《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――清末民初文化转型与文学》《修辞论美学:文化语境中的20世纪中国文艺》《文学理论九讲》等。
往期推荐
观点
“冷门绝学”:基于人文语义学视野的一点思考
撷英
“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”主题论文汇编
刊界
方圆
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学习词典
数迹
智汇
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
书简
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?
声明: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,限于视野和能力,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,请随时指正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致信zhpj@nju.edu.cn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!
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↓ ↓ ↓
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”
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,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。
觉得“好看”请点赞或在看